扫码咨询

  • 当前位置:首页> 营销>策略

    反脆弱(2):为什么有些人更能适应工作的剧烈变化?

    时间:2019-08-28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职场攻略)

    本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反脆弱职业结构”,为大家解决“35岁危机”提供不同的思路与出发点。

    长春网站建设_长春网站制作_长春网站设计_网站建设_网站制作_网站设计_长春app开发 _长春app制作_长春小程序开发_长春微信开发_长春商标注册

    1 反脆弱职业结构

    上周的文章《反脆弱(1):为什么工作越稳定,人生越脆弱》,我介绍了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并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利用“反脆弱结构”解决“35岁危机”?

    先回顾一下“反脆弱”的概念,书中提出了三种状态:

    1. 脆弱态:玻璃杯很硬,但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
    2. 强韧态:塑料杯容易变形,但掉在地上,一般完好无损;
    3. 反脆弱态:想象有一种材质做成的杯子,当它掉在地上,会变成两个小杯子。

    简单说,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叫“强韧结构”,从外部风险中获利的能力,作者称之为“反脆弱结构”。

    “35岁现象”的本质是“脆弱状态”,因为某些凭借年龄获得优势的行业与职业,一过35岁,脆弱性会大大增加。“35岁现象”更大的风险不是失业,而是心理上脆弱的承受能力,导致职场上“90/95后只能夸,70/80后随便骂”的现象。

    每个人都想通过“提升能力”的方式抵抗外部风险,但总有“黑天鹅事件”超过你的风险抵御能力。所以“35岁现象”最好的方法是“以毒攻毒”,为自己建立一个“反脆弱职业结构”,让自己经常暴露在风险中,提高自己生活的“波动性”,利用“波动性”平衡风险,甚至在风险中获利。

    这些都是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篇就介绍一个典型的“反脆弱职业结构”。

    (本文的策略,仅针对30岁以上,30岁之前,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专业能力,从“脆弱态”进入“强韧态”)

    2 “斜杠青年”只是第一步

    大家最熟悉的“反脆弱结构”是保险。

    在日常支出中增加一部分保险费,在遭遇大风险时,让我们不至于没有翻身的机会。

    保险的“反脆弱性”让我们可以在风险中“获益”——这种说法听上去有点怪怪的,那就换个说法,保险的核心就是把支出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投入自己可以控制的、有稳定预期的事件,另一部分投入用于抵御无法控制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这两部分对冲之后,还有正收益,即:在正常情况下有利可图,在极端风险下,不至于彻底失败。

    所以,“反脆弱结构”的核心有两点:选择权、正向收益。

    作者将其总结为“杠铃策略”,具体到职业发展上,就是放弃单一的中庸职业,让自己永远保留“最保守的职业”和“最激进的职业”两个选择权,而且总收益为正。

    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些都是典型的“最保守”和“最激进”组合的“杠铃策略”,一是有选择权,人生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下注;二是上班的收益高于事业颗粒无收的风险,总收益为正。

    作者指出了大部分人在职业选择上的误区——选择“中庸”,比如认为在大公司就职,风险小收入高。但实际上,大公司的稳定性让大部分人失去抗风险能力,而且当大部分人都这么选择时,你的成本收益很可能不匹配。

    上期的文章很多人都提到“斜杠青年”,没错,“斜杠青年”符合“杠铃策略”的第一个条件——可选择性。但“斜杠青年”的标准模式是“生存职业+兴趣职业”,解决的是“现在的工作不感兴趣怎么办”的问题,只是因为基于兴趣爱好的职业,可以让你忍受前期无回报的问题,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兴趣转化为收入的途径。

    但大部分“斜杠青年”都不能发展出“杠铃策略”,因为不符合后一个要素——正收益。

    前者仅仅是“斜杠青年”,后者既是“斜杠青年”又是“杠铃策略”。

    那么像卡夫卡这样因为工作太成功,而没有压力把作品拿出去发表的“斜杠青年”,算不算“杠铃策略”呢?

    同样是。虽然他没有把写作发展为职业,但他保留这种选择权,又能保证总收益为正,就像买保险的人并不会希望出事一样,这也是相当好的“杠铃策略”。

    “斜杠青年”想要发展成“杠铃策略”,一定要有预期回报,并且投入的成本是划得来的,大部分工作稳定的青年,晚上搞摇滚都只是“斜杠青年”而非“杠铃策略”。

    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实现“正收益”的一个关键条件是主业和副业的成本可以共享,特别是30岁之后最贵的时间成本。

    此外,“保守端”与“风险端”并非一成不变。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是专职写作,而不是一边上班边写作。其实边上班边写作的状态,我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从评论、小说到剧本,只是公众号出现后,确定我可以靠写作养活自己,才辞职的。

    所以,对于我而言,写作收入来源的多样化,让它从“风险端”变成了“保守端”,而“职业投资者”成为我新的“风险端”。

    很多人也许不以为然,什么“反脆弱结构”,什么“杠铃策略”,不就是第二职业吗?

    其实并非如此,只要符合“可选择性”和“正收益”这两个条件,很多职业本身就具备独自发展出“反脆弱结构”的可能。

    比如公务员。

    3 公务员的“杠铃策略”

    上一篇的留言中,有人提出质疑,说公务员收入稳定,也没有什么风险,根本不需要什么“反脆弱结构”。

    其实公务员的职业风险有两个,一个是硬风险,公务员犯罪属于高职业风险(因为没有公开统计数据,其他渠道数据不方便说);另一个心理上的风险,在官场这种权力系统中,当不了棋手就沦为棋子,能够迈过这个心理上的坎的人,不多。

    不过,公务员这个职业的好处在于,它本身就构成了“杠铃策略”。其杠铃的“稳定端”就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收入稳定、几乎没有失业风险。

    那“风险端”呢?中国的公务员系统是由“政务官”和“公务员”合二为一的结构,“政务官”就是从主任科员到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等一级级升上去的“升官”系统,

    这种合二为一的假象让人误以为公务员既稳定又高收益,实际上,公务员靠做事,政务官靠“跑官”,后者是一条高投入高收益的职业发展道路——升官的收益巨大,但要“拉关系”“关系运作”“拉票”“搞政绩”,成本非常高,特别是缺乏后台和社会关系的人。

    而你在“公务员”系统中做出的成绩,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升官”的资本,这一点我在《比官场小说精彩百倍的北大博士论文,告诉你官员升迁真相》一文中分析过。

    这两种角色构成“杠铃策略”的两端,让公务员处于‘可选择’的状态,这就是古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因为这两个系统仍然有一定的联动,公务员做到一定年龄,就算不跑官,也可以当个主任科员、调研员,政府机关积累的人脉,用得上的地方很多,所以说公务员职业具有天然的“正收益”。

    事实,公务员系统的唯一风险就是没有计算好“正收益”,把精力、金钱、人脉等其他无形资本,过度投入到“升官系统”,成本过高又要追求“正收益”,很可能最后身不由己,铤而走险。

    公务员这个例子最有价值的是“选择权”的重要性。

    在实际官场上,因为拥有了“杠铃策略”的“稳定端”,很多公务员都放弃了高风险的“升官系统”,再重新选择一个自己更有优势更感兴趣的“风险端”,比如有人做生意或者积累人脉资源为日后下海做准备,有人搞学术研究;有人在琴棋书画等个人兴趣领域搞出名堂;有人投入写作,还有人炒股炒房,我认识的很多投资高手,都是公务员。

    反而是那些既不想升官,又没有任何副业的纯粹“公务员”,日子是不好过的,因为能当公务员的都是精英,可收入毕竟一般,跟社会地位不匹配。

    由公务员职业的例子,我想到,是不是可以利用“杠铃策略”将很多职业从脆弱态改造为反脆弱态呢,这就避免了很多人不喜欢搞“第二职业”的问题?

    4 要么极端保守,要么极端冒险

    年龄创造的最直接的资产就是工作经验,而“35岁现象”的危机的另一种风险是很多变化性强的职业,要求员工随时放弃工作经验产生的固定思维,接受新的变化——这对中年以上的员工挑战更大。

    比如广告行业,对年龄要求较高,一是工作强度大,二是很多工作经验三五年就要淘汰一次。

    我进入广告行业遇到的第一位文案指导,一位来自台湾的中年人,就给了我一个工作方法的冲击。大部分时候,他都在用一种很保守的方法写文案,因此他的效率极高,但如果你以为他是个缺乏想法的人,那就错了,如果遇上合适的客户,他会一反常态,接连几天时间,尝试各种天马行空的新玩法,虽然大部分并没有实用价值。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杠铃策略”,要么极端保守,要么极端冒险,尽量避免作者所说的“低强度、无休止、少睡眠的乏味工作”,结果是,那些安全保守的方案,可以满足大部分客户的要求,而不断翻新的创作,让他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增加波动性)。

    使用类似“杠铃策略”工作的还有:

    “杠铃策略”在同一个职业中,其实就是“保守方案+不断试错”,试错提供“可选择性”,前提是保证“正收益”,控制好自己的两种工作方法的比例,因为新方法的失败概率比较高。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人说,只要专业过硬,不怕没有工作。

    这个想法理论上是正确的,就像理论上我们可以设计出能抵抗99.99%风险的“超强韧物质”,但问题在于忽视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一面,从而高估了自己抗风险的能力。

    我遇到过很多专业能力很强的人用“裸辞”的方式解决事业上的困境,按理说,他们容易再找一份工作,可在真实的人力资源市场,习惯于稳定状态的他们,往往从稳定的幻觉中走向极端的脆弱,以至于一段时间内什么工作都不想做,或者明知经济不好,仍然坚持要高薪维护自尊。

    偏偏中产阶层的高品质生活大多建立在高房贷杠杆和高薪之上,这种心理危机很可能演变成真正的生活危机。

    作者认为“反脆弱结构”之所以有效,因为“脆弱性是非线性的,温和冲击的累计效应要低于等量的单一严重冲击所造成的单一影响。”

    翻译成孟子的话就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相关阅读

    反脆弱(1):为什么工作越稳定,人生越脆弱

     

    作者:人神共奋,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3seZuEkcU1TRtaNB4xoARw

    本文由 @人神共奋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职场攻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被罚1000块钱后,我发现职场黑锅有点意思… 下一篇:经验分享:新品牌如何冷启动?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6909-800

    长春市西安大路150号金色华尔兹大厦2栋1门1202室

    400-6909-800 / 0431-81719000

    kefu@0431cn.com

    Copyright 星广传媒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吉ICP备09006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