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27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业界动态)
编辑导读:前段时间,一位编辑在豆瓣控诉王一博粉丝在自己的新书底下产出垃圾评论以养号的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人们苦“养号”久矣,这次事件无疑是激起群愤的导火索。那么,归根结底,此次事件背后反映的根本冲突是什么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养号并不是个人自发进行的,不是个人社交性格的不同层面在多个平台的显露,而是将一个单一的 “ 粉丝我 ” 掰碎成多个雷同的 “ 粉丝我 ”,铺满平台社群的角落。」
复制,粘贴,无感。
或许你在发送“哈哈哈哈哈哈”时并不真的陷入狂喜,但是当你在句末加上三个感叹号时,大概率是真的在强调一种复杂的情感。
近日,一篇名为《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一点!!!》的豆瓣日记将粉圈养号这一隐秘操作戳破于人前,引发众多争议。
这篇日记来自一位新人编辑的豆瓣账号,文章控诉了自己制作的新书《记忆记忆》变成王一博粉丝豆瓣养号产出垃圾评论的重灾区一事。这位小众文艺的新人编辑震惊于新书增长异常的短评数据,便潜心观察了涌入评论区的数十个0粉新号。
对饭圈的敏感使他明确提取出了关键信息,即这些0粉新号都高分标记了王一博的三部待播作品。愤怒的编辑潜入王一博粉圈,发现了对方正在组织大规模的豆瓣养号的事实。
粉丝养号时的复制粘贴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或许无感,但对于这位编辑而言则是需要三个感叹号进行严正抗议的大事。
文章一出,标题中“王一博”三个字带来的巨大流量使许多人关注到了《记忆记忆》的遭遇和粉丝的养号行为。豆瓣读书官方随机发布公告,表示将严厉打击任何“养号”及组织行为,并推进豆瓣反水军机制。而王一博官方宣发账号也于25日作出回应,称反对“养号刷分”、“评论注水”等扰乱平台生态和秩序的行为,呼吁将关注和评论的空间交给纯粹的读者、观众和影迷。
但各方的回应并没有为这一事件画上圆满的句点,《记忆记忆》的评论区依旧存在“观光打卡”,粉圈养号行为也仅显露出冰山一角。
粉圈的养号行为由来已久,并且在许多明星的粉圈都普遍存在。以王一博粉丝为例,他们早在一年前就为了作品《有翡》组织了一批豆瓣“侵入”运动,并建立了单独的小组以供粉丝进行交流。在一年的时间当中,他们不断提升账号的活跃度,并试图混入热门小组,而粉丝之间相互鼓励的口号就是“一切为了一年之后”。
一年之后的今天,不仅是王一博的粉丝,不少明星的应援站都在不断号召豆瓣养号,鼓励粉丝提高豆瓣账号的活跃度和权重,以扩大自家在豆瓣的影响力。
为了帮助粉丝尽快适应豆瓣的游戏规则,应援站会组织编写完善的豆瓣养号教程,一面提示粉丝不能暴露粉籍,一面教授豆瓣各类功能的使用办法。在这之中,给各类书影音作品打分就是养号的有效途径,也是本次王一博粉丝触雷的导火索。
在粉丝看来,只要人数多,就会拥有话语权。他们在经历了养号的蛰伏期之后,果断出征,排除异己。
养号这一行为的争议点就在于,养号并不是个人自发进行的,不是个人社交性格的不同层面在多个平台的显露,而是将一个单一的“粉丝我”掰碎成多个雷同的“粉丝我”,铺满平台社群的角落。
这些账号背后重复的不完整的“人”,在打压路人真实评价的同时,也在建立起围绕着偶像的繁荣假象。年轻的偶像被困在其中,无法认清自己。而粉丝堵在堡垒之外,严密把守住他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
但这扇门外,不仅有路人、黑粉,还有更多真实的“散粉”。是控评粉们亲自选择了阻断式的虚拟追星,那么他们追逐的也只能是自己建构起的虚拟壁垒之内、知之甚少的想象中的偶像。
用粉圈身份守护着偶像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的距离。
对外,粉丝认为自己控出来的正面一致能够影响路人对于自己爱豆的好感度和认可度。但当他们创造出一个光鲜的评分和数据时,总会转眼忘记这份繁荣的来路,转而陷入对偶像的仰望。于是在他们的想象中,偶像们被镶上一层层金边,闪闪发光。
对内,粉丝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为偶像做些什么,坚信爱豆需要自己的帮助和点滴贡献。控评粉正在借控评这一种能够量化的可视的行为来实现在群体中的自我认同。
“哥哥需要我们”、“哥哥只有我们”、“我们不努力怎么配得上这么努力的哥哥”……红人粉追逐的并不是流量明星本身,而是他们“红”的特质及其带来的“红”的想象。
当偶像可以通过评分、评价来进行衡量时,粉丝把控的不仅仅是关于偶像的舆论场,也是他们想象中自身的品格。他们以这份品格严格要求自己,造出一个星星,并跟着这颗星星向前进,在遥远的点点星光中享受红人粉的虚拟荣光。
这种自我投射的成就感也带来了建构认同的责任感。前有宋茜粉丝潜伏黑贴吧十年只为夺取管理员职务、清理黑帖,后有王一博女粉潜伏虎扑社区为这位爱好滑板和摩托车的偶像赢得直男的认可。
但无论如何,认同建构和统一舆论场都不应该被混为一谈,反对恶意评价也应当与直面客观评价区分开。
因为当这些养号围住堡垒的粉丝们回头看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身后空无一人,他只是和虚拟的同道中人一道,与想象中的自己较量。唯独三天前,在被点名批评的日记长文中,他们才能接触到真实的人吧。
豆瓣养号一事的翻车,看似是粉丝对于平台规则的漠视,实则是对活生生真实用户的漠视。
对于粉丝而言,漠视的形成是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圈层对立的首要矛盾在于自家粉圈和其他明星粉圈的矛盾。
当两个或多个虚拟军团混战时,闭塞的消息场使他们误以为“身边即世界”。即便他们与真实用户共处一个平台,也无法感知对方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他们对于真实的人、真实作品的无感。
有效的反馈被淹没在复制粘贴形成的垃圾中,客观真实的回应被无声的争吵盖过,正如活生生的人被淹没在同化的数字环境中。
而造成同化的粉丝,在拆分自己的局部,投入控评围城的同时,他们的自我伴随着的小号的孵化被逐渐消解。
或许有的人会以粉丝的方式思考,以粉丝的方式社交,以粉丝的方式生活。但除去群体身份特征,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作者:荔枝橙, 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oLNcURNCSf4hMApoKoM4_A
本文由 @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